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教学

绝句布局八法

TIME:2016-12-16 浏览次数:5044 【大】 【中】 【小】 关闭

绝句布局八法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二、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

他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百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三、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 

用的就是对比法。


五、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六、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


    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


    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


    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


    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