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诗词的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完美结合
王有鸿
经典启迪思想,国学传承文明。诗词弘扬正义,雅韵荡涤灵魂。
目前,一股声势浩大的读诗,写诗热潮席卷整个华语世界。各个层面的诗词学会、诗社,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异彩纷呈。究竟如何将诗词的传统形式与现代文明的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这是值得我们这些诗词爱好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诗词非无源之水,亦非无根之树,它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生活积淀的释放,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的有规可循的文学艺术。诗词,是语言精选的文学艺术之精华,在有限的文字上释放无限的意象。
我们有个别诗友,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创作的技巧,只用名词、动词作诗填词,表达所述的内容,诗词看上去合辙合律,其实直白呆板,无彩无力,仿佛是整齐划一的口号集合。还有个别诗友不按照格律的要求写作,随意涂鸦,只是字数和行数上和诗词的要求相同,别的规则就不管了。这样下去,恐怕要把祖先的诗词遗风忘得一干二净了,这种写法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味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祖国建设一日千里,诗人的笔下有太多太多的内容可写,大到对宇宙万物的认知,阐述其奥理,小到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慨,皆可入诗。怎样把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植入诗句,这就需要一个“活”字和“巧”字,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事和物的本质,声东击西进行升华,用与立意相关的景、人、物、字、词、句进行精巧的加工,营造意境,对诗意进行有效,简单、唯美、和谐的陪衬,深掘其的内涵,拓展其外延。让读者在阅读和朗诵中体会到美感、情感、韵感、节奏感、亲切感和慨叹之感。令人展开无限的遐想,不得不去思考万事万物透出的真谛和哲理,不得不用诗意丰富自己的人生。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幅画有意境,有主题,色彩分明斑斓。读者才能感觉到诗词的呼吸,嗅到诗词的芬芳,听到诗词的心声,握住诗词的脉搏,体会到诗词的生命力和情感,尽情地享受诗词带来的荣耀和愉悦。我们写诗词,在延续传统形式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情感的表现,把时代的风向标用完美的传统形式表现出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事物千变万化。人们的审美观不一,价值观念不一,思维轨迹不一,然诗词的规则却是唯一。用唯一的传统形式表现不一的思想感情,去征服读者。征服读者的不是诗词的形式,而是诗的灵魂和魅力,我们把传统形式和诗句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其自然皈依。唐代诗人王维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区区十个字展现出一副波澜壮阔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毛泽东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区区九个字勾画出一副深秋美景之丽图。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在传统形式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说传统形式和内容是不矛盾的,只要熟练掌握传统形式的技巧,合理应用现代社会的内容,做到游刃有余,情到,句到,魂到,诗词就可招之即来,来之魅力无穷。
传统形式和时代脉搏有机地集合了,我们的诗词就成了流淌的音符,永恒的雕塑,生活的牧歌,生命的彩图,情感的建筑,放飞的灵魂。诗人就变成了浓烈清香的美酒,跳荡激情的小溪,枝繁叶茂的盛夏,果实累累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