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草原诗,根扎于边塞的奇葩 文/李德胜

TIME:2018-09-21 浏览次数:4961 【大】 【中】 【小】 关闭


77546490185632722.jpg


草原诗,根扎于边塞的奇葩

文/李德胜

        我们的生活中有诗,生命中不能没有诗。诗的灵魂是什么?诗的灵魂,就是诗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草原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活的灵魂。现代草原诗,以其新的风格,步入中国诗坛。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一定深度的思想性,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与历史上的边塞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草原诗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边塞诗抒写的昂扬进取的思想情感的继承与深化。


一 、边塞诗的渊源

       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家,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诗人;用诗的形象,去表达朦胧的预感或者倾心的向往,热切的召唤或者战斗的呐喊,怅然的回顾或者深邃的沉思。诗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情绪。盛唐边塞诗勃兴,一方面由于国力的强盛,文人也以投笔从戎的方式,来实现博取富贵和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催动了边塞诗的兴起。——“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是时代风尚,文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对待边塞军旅生活。盛唐诗歌的边塞主题可以溯源到《诗经》。《诗经》中的《出车》、《采薇》、《江汉》、《无衣》等篇,是我国最早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着自己明显的审美特征:表现了阳刚之美,在建功立业的主调中回响着淡淡的忧伤;不注重血腥场面的直接描写,而着重于环境声威和英雄气概的渲染。这为边塞诗特别是描写战争题材的边塞诗,奠定了基本的审美格调,对后来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特征

        盛唐边塞诗在表现思想情感方面,有其突出的特征。

高适等诗人直抒胸臆,抒发昂扬情绪。诗作嘲笑书生的迂腐无用,歌颂战争生活,表达了出将入相的功业理想。风格豪迈,气宇不凡,以写边塞而抒壮志。如《塞下曲》中写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战功。”高适的《赠别王十七管记 》也是这类诗的代表作。岑参等诗人以瑰奇昂扬的笔触描写异域风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有的诗描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如《走马川》,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以边塞诗闻名的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人,他们的边塞诗,形成雄浑高亢的时代合唱。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出塞》,李颀的《古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等,好多诗作成为千古佳作,脍炙人口。


三 、草原诗是边塞诗的演进

近年来,在内蒙古诗坛兴起了一种以描写草原风光,草原生活,草原精神风貌为主要题材的草原诗。幅员辽阔的内蒙古,位处祖国北部边陲。这里,正是历史上“边塞”地区,曾产生过灿烂的盛唐边塞诗文化。从发表在《内蒙古诗词》、内蒙古诗词网和内蒙古各地诗词刊物及各种媒体上的大量诗作来看,这些诗或歌颂新时代生活,或描写草原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歌咏草原风光,寄托诗人们的美好愿望,呈现出思想性强,审美特征独特,多种风格,多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特点一:草原诗吸收了历史上边塞诗的养分,形成了现代草原诗自己的抒情风格。 写诗,与其说诗是写出来的,不如说诗是思考的结果。而有意义的思考,换言之为思想,是有着生活基础的。什么样的生活土壤,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诗人的“写”是个表现处理的过程。提炼于生活并加以恰当的表现手法,孕育了好的诗歌。有人片面强调“灵感”,灵感不是附于诗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惯性思维。我们的草原诗,不是简单继承或模仿历史上的边塞诗的创作风格,也不是照搬边塞诗写作的技巧和描述的内容,草原诗承接的是从《诗经》边塞诗到唐边塞诗等诸多边塞诗,真正存活的艺术价值和活的灵魂。“一脉相承”的是诗的灵魂;诗脉绵延,延续的是边塞诗独具的思想性。

       特点二:草原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们惊喜地发现,近年来内蒙古诗人创作的草原诗,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讴歌美好的事物。这种写实的创作方法和着意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思想,完全是对边塞诗的继承和发展。尽管草原诗描写的不再是战事,不再是战场环境,不再是“大漠风尘”和“青海长云”,但抒发草原儿女对祖国热爱,表现草原建设的新成果,描写草原美丽风光,憧憬草原的美好未来,等等,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昂扬向上的情绪,无疑是一种传承。

       特点三:草原诗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挥新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能够打动人心、鼓舞人心的公共话语。在社会漠视诗歌的情况下,诗人怎样一方面忠实于内心,一方面使作品能自由出入公共话语的语境,参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和公共哲学的建设,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应当时刻记住: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不背离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欲使其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芒更加璀璨,使其现实主义精神永恒存在,我们还需要浪漫主义情怀,后者不可或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文艺创作道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要想淬炼出经典作品,不断地汲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所孕育的时代精神及丰富的生活营养,是惟一的方法与道路选择。草原诗,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向前。

        特点四:草原诗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性。有人评论说:中国诗人最大的问题是思想性比较弱。这里所说的诗“思想性”,并非指那些既定、现成的思想成果。思想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活在具体的现实关系中,活在万物的普遍联系中。在创作上讲求诗的深化,就是要求诗人在构思谋篇时,要使自己的新作在思想与艺术上有一定深度。诗人的洞察力,来自他思想的穿透力,而真正具有穿透力的思想,是和人格的力量、行为的力量并行且相互支持的,还需要得到广阔的思想文化资源的滋养。我们的草原诗,尽管在表现的题材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等诸方面,还不算完美,但大量的诗词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性,是十分明显的。

       诗,就是要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生活领域的独特思考。当这种思考越深刻,体现在诗歌里的思想情感就越精深、细腻,而诗歌的意象就不再简单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歌是在引领思考,而不是重释一些现成的思想概念。草原诗汲取边塞诗的有机养分,不断引领草原人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思考,创造着新时代具有活的灵魂的诗歌。

       草原诗,是根扎在边塞沃土上的奇葩。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