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劲吹草原诗风 打造草原诗派 文/齐喜章

TIME:2016-07-11 浏览次数:4746 【大】 【中】 【小】 关闭

劲吹草原诗风  打造草原诗派

齐喜章

1.png

  草原詩風是近年來在中國詩壇特別是內蒙古詩坛兴起的一种提法,這種提法逐漸得到詩詞愛好者和研究者的认可。特別是內蒙古的詩詞作者感觸最深,鼓舞最大。如何把握這次機遇,把草原詩風吹遍诗坛,让草原詩風成為當代中華文化的一個品牌,當是我輩首要之舉.賈学义會長审时度勢,率先提出內蒙古詩詞学会应该姓草,姓牧,姓蒙。給在內蒙古普及草原詩風提出了準確的定位。又在《我說草原詩風》論文中詳細論述了普及草原诗風非内蒙古詩人莫屬,自信而坚定。我區得天獨厚。地域遼闊,水草豐美,人杰地灵,发展迅速。抒家乡之爱,寫草原之情。用诗歌把內蒙古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此举任重而道远,需达成共识,有意为之。

一、草原诗风应归属草原文化范畴。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生长在这块热土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他的分支已延伸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由历史沿革传承下来的民俗、民风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有鲜明特色之人文景观。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早在八千年前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也出现了匈奴人统治的游牧区,东起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地域辽阔,形成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互交融的中华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形成的繁荣,功不可没。

  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创造了"萨拉乌苏文化"。“札赉诺尔”人创造了"札赉诺尔文化"。东西合璧,成为草原文化的雏形。“红山文化”的诞生,使草原文化走向辉煌。匈奴人建立了具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创造了中国最早的骑射文化。而魏晋南北朝的鲜卑,隋唐的突厥,两宋的契丹、女真,元代的蒙古,明清的满族相继图腾霸业。称王称帝。成吉思汗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大成,建立了蒙古汗国。开辟了欧亚通道,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融。

  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是创作的源泉,草原文化的根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条件的。草原诗风和草原诗派都是在草原和诗的基础上发展,只是程度不同、阶段不同。草原是内蒙古的先天优势,一碧万里、坦荡无垠。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演变,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独特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所有这些,逐渐固定下来,特色越来越鲜明,草原这个词汇也在逐渐扩大它的引申意义。成为内蒙古的代名词。大草原、大森林、大山脉、大戈壁、大河流、大湖泊、大文化、大英雄各具特色。每一方面都可以代表草原而与世争辉。特别是近年来,东林西铁遍地煤,稀土储备世界第一,给草原赋予了新的符号。游旅业的开放让更多的人的人了解草原,知道内蒙古。再不会出现内蒙古是哪个省的笑话了!我们有自己的草原乳城、草原钢城、草原绒城、草原电城,我们的名牌产品连获部优、国优。走出国门,风靡世界。

二、草原诗风是草原文化的一个品牌

  草原诗风是草原文化的一个品牌,自古有之,它同蒙古歌曲、蒙古舞蹈、蒙古长调、蒙古雅乐一样是广泛流传,不断发展的。草原诗风之所以作为草原文化的一个品牌提出来,是草原诗从无到有,从古到今,从深度到广度不断发展;从随意感发到有目的地追求;从少数人吟咏到大多数人创作,以至形成当今诗坛的风和潮,大有成派之势。当此大任,内蒙古诗人得天独厚,自是前途无量。因此,我辈要顺应潮流,勇挑重担。贾学义会长审时度势。屡言内蒙古诗词应“姓牧”、“姓蒙”、“姓草”,意在突出诗词本土文化之个性色彩。如果因势利导逐渐形成一种主流。那么草原诗风就会咏绿草原。在传统草原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因势利导,非常关键,既是草原诗风传承、推广、发展的关键,也是草原诗派形成的前提。怎样因势利导?贾学义先生提出了草原诗风的成风之源、成风之魂、成风之本三要素,值得认真思考和实施。

三、草原诗风之源头

  草原诗风久已存在。要说寻找源头,应该是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风光,特殊的民族风情下,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结果. 从西周边塞诗的初萌到唐朝边塞诗的成派,从“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民歌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唐诗,可以说是草原诗风一支流的辉煌。蒙元时期更是诗才辈出,诞生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等著名诗篇。饱览或聆听这些诗歌,你会从不同角度和时空感受和联想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的传奇故事。既有对草原风光的赞美和陶醉,也有在不同生活下的不同感受。北魏初期敕勒人安居乐业,畜牧于大青山、黑河、黄河之间,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盛况空前,便有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大气雄浑,粗犷劲健的诗,而汉武帝北伐匈奴,生灵涂炭。匈奴人作歌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悲怆凄切之情,溢于言表。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草的自然规律描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繁茂, 春荣秋枯,野草在“烧不尽”“吹又生”中涅槃。形象又具哲理,语言质朴而深遂,后四句更是把凄凄芳草和依依惜别融为一体,颇俱感染力。而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是从另一个侧面,用边塞又一景色和骏马衬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这样咏草原和与草原相关的人和事在唐代以来不胜枚举。主要代表人物有:鲍溶、高骈、王维、韩愈、欧阳修、张轼、王安石等。这是诗人们接地气,扎根草原、扎根牧民、扎根生活的结果,是吸天地之灵气,纳花草之芳香的结果,时至今日,滴水之源已成江河之势,翻开内蒙古各地诗刊,比比皆是。

四、草原诗风之灵魂

  诗歌是诗人人格、经历、情感、观念的载体。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具体表现。千古留传下来的佳作,无—不是讴歌正能量、鞭鞑假丑恶。启人心智、引起共鸣的作品,是作者心声的外露。而这种心声应是诗的灵魂所在,受着良心的派遣和实践的检验。贾学义先生把草原诗风之灵魂定位在:要承继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基因,在诗中着力表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是非常重要的。上帝赐予了人类这块宝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草原。千百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扎赉诺尔文化、大窑文化。诞生了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受人尊崇的孝庄皇后和昭君王妃。畄下了江格尔、嘎达梅林、巴拉根仓等传奇人物的故事。演绎了契丹文化、蒙元文化、青铜文化的辉煌。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汉族、女贞族、契丹族、蒙古族、满族都曾经建立过自已的王朝。回顾历史,我们骄傲,没有理由不拿起拿起笔记录它们,激励后辈;饱览今朝,万里草原繁花似锦,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内蒙古不光有资源的优势,人文的优秀,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励精图治,是民族自治的典范。随着改革开放,旅游的兴盛,象天堂一样美的草原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开发草原,建设草原。钢花、煤海;酒城、乳都像珍珠一样镶嵌在草原上,使她更美丽动人。勤劳朴实,彪悍毅坚的内蒙古人再用生花妙笔改写历史。赋予草原的符号牛羊、马背、摔胶、敖包、弓箭、马头琴、那达慕以新的含义。这里的建设者每分每秒都在创造奇迹。这些意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影随形。正是草原诗风的灵魂所在。

五、草原诗风之根本

  一种文学形式的成风成派,是逐渐形成的,逐渐被人们、社会认可的。很多因素决定着它的行程。纵观历史上的诗风诗派,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是相同风格的作者,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一致或近似。而在思想、气质、胸怀诸精神层面的不谋而合。进而在作品意象的表现上或婉约、或豪放。郊寒岛瘦,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莫不如此。贾学义先生倡导草原诗风,打造草原诗派。指出诗歌必然表现出壮阔、大气、奇峻、苍茫、豪迈、慷慨、激昂、开放、包容、和谐等气氛。就是要在作品中体现大草原的波澜壮阔,山川的奇峻苍茫,悠悠古意。体现草原儿女在生产、生活中豪迈向上,慷慨无私,激昂奋进的精神。体现待人接物团结开放,包容乃大,和谐共举的姿态。若有相当一部分诗人达此标准,草原诗风不远矣!任重而道远,要有意而为之。

   搜集和发现具有这些特色的诗人和作品,大力宣传、比较、仿效、鉴赏。群体逐渐扩大,作品逐渐增加,形成一种气势。诗人踏踏实实地走进生活,体验物象的细微末节,深刻内含。特别是代表草原特点的物象都有诗作面世。敲词炼句,出语惊人,适当运用具有草原特色的语言入诗,引导读者的直观感觉,产生共呜,扩大草原诗的拥戴者。不断交流,把草原诗风提到学术研究的高度,鼓励理论文章的写作,使草原诗风形成的基础不断完善!聘请高级诗词理论家进行相关指导,加快草原诗风形成的步伐。

  成风之源、成风之魂、成风之本,此三者是形成草原诗风必备的要素,需精心打造,让草原诗风成为草原文化的品牌,在神州大地上蔚成风气。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