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诗词生命幽谷的探寻 文/杨瑞芳

TIME:2016-07-11 浏览次数:4602 【大】 【中】 【小】 关闭

诗词生命幽谷的探寻

杨瑞芳

1.png

  诗的生命在于真诚与良知,诗人不断的通过自审意识激扬主体生命力,以独到的精神和智力的穿透去揭开世界本真生存的帷幕。海德格尔吟唱道:“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诗意是一种人生态度,它超越了现实生存的种种物质诱惑,摆脱沉沦与颓废,摆脱灵与肉的委顿,以自由的诗心把握自我、拥抱人类。当我们面对一首真正的诗,人类生命的全部内容会让你感到多么博大而沉重!诗神光芒的灼烤是何等的铭心刻骨!对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的叩问是诗歌创作永恒的母题。泰戈尔说:“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领会。通过诗的媒介,从意志的关联中拈出机遇,从而在这一现象世界中,诗意的表现被变形为生命本质的表现。”泰戈尔强调诗歌创作是心灵的解放,以审美的眼光重构现实生活,所以诗歌写作就是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最终走向生命幽谷的深层次体验。诗人在这里的使命就是完成一种转换工作,即把现实情境转换为心意感悟,再转换为生命象态。

    第一个转换,是由浅层触知向深层心意感悟的层递。诗歌意象是诗歌意境的最小的构成单位,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而意象的获得主要依靠诗人对于生活的感知程度。诗人的五官触摸着外界,于是世界的图像纷至沓来,外物在纳入主体心灵之后,一方面以感觉的形式深刻在灵魂的泥土上,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进行价值创造,点燃着主体情感的积存,感觉的形式越深刻的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其情感的态度也就越鲜明强烈而不可压抑。主体的情感随着感觉的延伸越演越烈而不可压抑。此时,主体心灵有两个特征:一是注意。主体胶着地吸附着客观对象,这种吸附是理智无法解脱的,这种胶着历时越久,就越坚固而强烈,并渐渐形成某种心态,甚至濡染成持久不衰的心境,使主体情不自禁,而这时体验的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遥远的记忆或是一个朦胧的画面。二是改造。主体的心意感悟由初步的感觉进入情感胶着的时候,记忆、联想、想象一并发生。就像刘勰所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心游万里”。此时,最初的感觉形式完全为浮想联翩的美好情景所代替,那独特炙烈的情感使主体的生命承载从现实起飞,狂热惊喜,酣畅淋漓,成为最初的创造憧憬,从而与现实相脱离。这时,主体的心灵燃烧了,对象被彻底的改造和置换了,物我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真正实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写作主体对于写作客体的能动感受。就像福楼拜说他“写作时把自己完全忘记,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自己就是马,就是风”;乔治.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诗人曼畅“一只鸟偶然停顿成一朵花,一只鸟刚刚开在枝头,又突然跃在另一枝叶间鸣啭,惊奇和欢乐象树叶一样多,树儿打开大地,一颗星在遥远望。” 这

  种情和物的相契和对应,一方面使人的知觉面对“花好月圆”而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又推动知觉的拓展,造成了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心意感悟。

  第二个转换,则是混沌的情绪感受向确定的生命象态的转化。在人生与诗感的初级阶段,由于纷繁的情绪意念在心中跃动,开始的感受比较混沌模糊,往往有气倍辞前、意不逮物的困惑与不安。随着意绪走上诗的轨道,体验深化而进入瞬间感悟的神圣殿堂,圣灵之气聚集,精神价值标举,事物的外在象态转化为主体的生命象态。诗歌对人类生命的观照永远是冷静的沉思而不是激情的膨胀,面对情感烛照下的现实意象诗人自觉地把对生命价值的独立思考和切实体验渗透其间。一首真正的诗应该是铁质的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它象一块孤独而沉默的石头,当我们触摸它时,它会以饱满有力的棱角残酷地割破你的皮肤,锲进你的肉体,硌痛你的灵魂,让你感觉到生命意志的力量,让你感到在这异化的现实中只有面对真正的诗篇才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真实。“一滴水/滴痛我们的一生/滴穿我们/而我们就是不能战胜它。”(岩鹰《一滴水滴穿我们的一生》) 读到这样的诗句时,你是否感到了沉沦于岁月之狱的生命的痛楚? “一粒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我们不能/翻转手臂/……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海子《一颗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一 粒麦子微不足道,但由于海子沉静的生命烛照而成为人类生命与历史的载体,也由于人类生命立场的确立,这粒麦子才得以抵达人类不可言及的生命深处。

  由于有了以上的两次转换,种种生活现象和心理现象在诗歌艺术中出现了美妙的颠覆,由最初的感觉形式上升到灵肉俱释的陶醉和一念常醒的彻悟。如同蒋捷《虞美人.听雨》所咏:“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鬓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

论是瞬间的顿悟抑或是终身的彻悟,诗性体验都在不断地由对自我世界的探索而深入到对于人类永恒生命幽谷的探寻。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