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诗人之眼 ——从李白七绝说起 作者/范诗银

TIME:2016-09-09 浏览次数:9782 【大】 【中】 【小】 关闭

                                          诗人之眼

      ——从李白七绝说起

                                           范诗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诗人应有一双诗人之眼。这双眼睛观察事物应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也就是说应在常中看到奇异,在俗中看到骚雅,在无中看到境象。所谓眼前之物多非物,眼底之物方为物,眼外之物乃心物,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白有一双不同于常人的眼睛。

    我第一次见到李白的眼睛,是在1966年的深秋。那一天,我得到了我们村唯一的一本李白诗选集。(此处发李白像等4张照片)已经没有了封面的这本书,第一面就是李白像,下面印着“见故宫南薰殿旧藏《圣贤画像》”,也就是现在《李太白全集》里的那张标准画像。第二面和第三面分别是影印于《同治<彰明县志>》的《青莲书院图景》《大雅亭图景》。我把这本书带到部队后,用雷达测报纸作了封面,并取名为“青莲诗集”。

    今年暮春,我专程从广元到江油拜谒李白故里。在太白碑林,我被青年李白塑像惊呆了,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李白有一双立眼,是立的不能再立的立眼!我突然明白了,正是这双立眼,立体地审视人间万象,成就了李白这位举世无双的伟大诗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朝诗人中,王维被尊为五绝圣手,其“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被有的诗评家称为其五绝中第一名句。王昌龄被尊为七绝圣手,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被称为其七绝中第一名句。李白则被尊为五七言双绝的绝句圣手。李白存诗约一千首,七十多首五绝,八十多首七绝。峨眉山月歌就是李白七绝中第一首名篇。

    这首七绝的名字“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写上的,还是后人编上的,已无从考证。感觉上,更像是后人加的。整首诗意境明朗渺远,字句浅显流畅,韵味清香静雅,像一幅高远到平远过渡自然的山水画。

    李白在峨眉山东北方向登船,由平羌江顺流而下至乐山入岷江,接着顺流而下,经过乐山附近的犁头、背峨、平羌“小三峡”,至犍(qian)为清溪驿。在这二百多里水路上,李白时而往西南方向侧望着半轮山月,时而平望着水中与船相依同行的半轮水月,营造出诗人辞山月,水月送诗人,山渐远,水自流,月依旧,人独立的优美意境。诗人在清溪驿继续登船向三峡进发,月影依旧但已不是峨眉山月,带着对山月可能还有对故人的思念,还有那份淡淡的乡愁,顺流而下渝州,东向三峡,也就出了巴蜀之地,也就告别了故乡。

    这首七绝最精彩之处是“半轮秋”三个字。李白的八十三首七绝中,至少有十六首写到月。有“晓月”“月光”“泛月”“月下”“月蚀”“天上月”“古月”“日月”,“明月”用了四次,“月色”用了两次,最有名的是“西江月”“峨眉山月”。之所以是“半轮”,可能李白登船的那晚恰是半轮月,也就是初七、八、九那几天的晚上;或者山峰云影影住了半轮,或是月食蚀去了半轮;亦或本是一轮圆月,诗人把半轮留给了峨眉山,把半轮揣在了自己的怀里,从此让半轮月陪伴自己仗剑远游。而“秋”字,绝非诗评家所说的那样,因押韵需要而置于句尾。恰恰是这个字,给月亮以颜色和温度,也透漏出了青年诗人辞亲去国的些许忧伤和惆怅。

    一首七绝中用五个地名,在近万首唐人绝句中仅此一例。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驿、渝州、三峡,勾勒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画卷。其中两处地名的用法值得注意。一个是用平羌江而不用青衣江,青衣江名的出现比平羌江更早,名气更响,所以用平羌江,就为后句的“清溪”留有了余地,读起来也清亮许多。一个是用清溪而不用犍为、马边河、惩非镇等,保持了江、溪、峡等水路风物典型性和连续性。这两处地名的用法也有雅俗之别,尤其清溪二字,典型的用雅不用俗,这也是诗词创作中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句第五、六字的平仄关系颠倒使用是个成例。王力先生讲拗救内容很多,最有意义的是关于这种模式的论述,并且指出多用在绝句的第三句和律诗的三、五、七句。符合前人用法习惯,后面还要讲到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第三句,也是这样的句式。王力先生的这一论述,也被今人所认可。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